
2012年10月13日,憲法實施法治論壇,即第七屆中國法學家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周成奎出席論壇並講話。
記者:中國法學會的中心職責是“繁榮法學研究,推進依法治國”,請您談談中國法學會在組織推動法學研究方面的情況?
答:中國法學會作為黨和政府聯系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為人民團體,群眾團體和學術團體,承擔著繁榮法學研究,推進依法治國、服務科學發展這一艱巨而神聖的歷史使命,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法學會是我國法學研究交流的主陣地、主平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法學會引領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解放思想,推陳出新,針對帶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法治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以及立法、執法和司法實踐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向創建和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中國法學會通過倡導優良學風、搭建學術平台、營造良好環境,通過制定專項規劃、出台指導意見、組織課題攻關,鼓勵法學研究創新﹔通過大力表彰、獎勵、舉薦優秀法學和法律工作者,激勵研究熱情﹔通過不斷健全研究會建設,推動學術研究體系完善﹔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加強研究與法律實務的交流合作,促進法學研究成果的轉化。目前,多學科、多層次的法學研究活動成果豐碩。今后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法學會組織推動法學研究主要開展以下工作:
(1)注重法學研究重大項目和課題的調研,由中國法學會牽頭,充分發揮相關地方法學會和研究會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找准問題、聯合攻關,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和研究成果,為決策層提供參考。繼續組織“十大專項規劃”項目研究。在廣泛調查研究、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選好題目,選好項目主持人,集中較大的力量,對特別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進行攻關。要抓好期中檢查督促,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示范和引領效應。
(2)完善部級法學研究課題的管理,改革招投標制度,進一步提升課題的質量,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激勵和導向作用。要健全法學研究課題管理機制,進一步探索科學的法學研究課題選擇、課題立項、課題管理咝袡C制。課題立項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避免低水平重復﹔課題管理要立足出成果、出人才,重過程指導、重質量監督。完善課題發布制度。
(3)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密結合黨的“十八大”確立的目標任務,結合法學會的性質定位和職責,把落實“十八大”精神作為工作重點。就招朋w系建設法治保障問題進行研究﹔圍繞“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題、主線,就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管法律機制,保障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圍繞現行憲法實施30周年,重點就憲法實施過程中的成績、經驗、問題及強化憲法實施進行研究﹔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法治保障的整體規劃設計等問題,重點就通過法律規范做好新形勢下網絡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圍繞保穩定、促和諧,就建立確保社會穩定的法律機制問題進行研究﹔圍繞建立“大調解”格局,重點就推進司法、行政和人民調解的有機結合,形成“大調解”的長效機制問題進行研究﹔圍繞一國兩制和和平發展大局,就港澳台經濟一體化相關法律問題,特別是哂梅墒侄谓鉀Q兩岸關系問題進行研究﹔圍繞國家海洋權益保護和海洋資源的和平利用等問題,組織國際法方面的研究,對南海問題、釣魚島等熱點問題,對國際關系中出現的事關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堅持適度收緊、重在質量的原則,加強對課題選題的整體統籌和統一規劃,在提升水平、增強實效、擴大影響上下功夫。

2012年8月16日,全國法學研究成果應用轉化工作經驗交流會在煙台舉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周成奎出席會議並講話
記者:法學研究的繁榮要依靠組織引領,更需要有一支優秀法學研究人才隊伍,請談談中國法學會在研究組織體系建設和法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所做的工作。
答:2006年12月,國務院授權中國法學會作為法學、法律社會團體業務主管單位。目前,中國法學會有53各學科(專業、專門)研究會,涵蓋了所有法學學科和專業領域,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法學研究組織體系。通過不斷創新發展法學研究的機制平台,“中國法學家論壇”、“中國法學創新講壇”、“中國法學青年論壇”、“中國法學創新網”以及各研究會的年會和各個區域法治論壇,致力於繁榮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會先后6次組織評選“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共評選出60名杰出青年法學家,已經成長為法學教學科研或者法律實務部門的骨干,有的已經走上重要領導崗位﹔有24位研究會的理論骨干走進中南海,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進行授課。已經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法學法律人才和法制宣傳的骨干力量。中國法學會已成為我國法學法律界凝聚人才、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將健全研究會組織體系,加快組建國際法學研究會,積極發展應用法律研究的專門研究會,推動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研究會,完善中國法學會研究會組織體系。要認真履行好國務院授予的業務主管權力,做好現有研究會依法到民政部門登記的相關工作。要認真總結研究會工作經驗,進一步健全研究會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研究會在法學研究中的主力軍作用。地方法學會也要積極創造條件,從當地實際出發,健全地方法學會研究會組織體系。使中國法學會及其所屬研究會、地方法學會及其所屬研究會形成整體合力。繼續大力加強各級地方法學會建設,本著“立足當地、研究當地、服務當地”的指導方針,把工作重點及時轉移到組織推動地方法學研究的工作上來。繼續開展評選和表彰杰出青年法學家活動。要認真總結評選經驗,完善評選的程序和機制,進一步發揮其激勵和導向作用,促進造就一批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學貫中西的法學家,造就一批政治和業務素質良好、理論功底扎實、勇於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學科帶頭人和青年理論骨干。通過課題研究、征文、研討會、評選研究成果等形式,吸引人、凝聚人、培養人,使更多的法學法律人才脫穎而出,促進法學法律人才的成長。按照政治強、業務精、學風正的要求,造就一支宏大的黨和人民滿意的法學人才隊伍。

2012年5月30日,中美知識產權司法審判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周成奎出席研討會
記者:法學研究重在成果的應用轉化,中國法學會近些年來也非常重視法學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工作。請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答:法學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目。中國法學會的根本任務是繁榮法學研究,推進依法治國。隻抓“繁榮”,不抓“推進”,工作隻做了一半,任務並沒有完成。而要“推進”,就要轉化,就要應用。所以把應用轉化工作做好,是繁榮法學研究應當達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為加強成果應用轉化工作,中國法學會於2006年成立了以法學研究成果匯集、實踐價值評價和應用轉化為主要職能的法學成果應用處,於2006年和2008年先后兩次下發《關於促進法學研究成果應用的意見》,指導各地法學會和所主管的研究會的成果應用轉化工作﹔2008年和2011年分別組織首屆及第二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評選,為指導、促進和激勵法學研究成果應用轉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級法學會、中國法學會所屬主要學科研究會在促進研究成果應用轉化方面都想了很多辦法,有很多創新,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法學研究成果轉化方向現在也比較明確,就是要實現成果向決策轉化,使成果被黨和國家重大決策所吸納,轉化為政策或法律﹔實現成果向法治實踐轉化,為立法、行政執法和司法等部門採納﹔實現成果向法學理論和教育轉化。在法學理論中被引用、吸收、借鑒、深化或者是被吸納為法學教育內容﹔實現成果向法治意識轉化,即成果在社會大眾中傳播轉化為政府法治意識和大眾法制意識。但客觀地講,法學研究成果應用轉化仍是當前中國法學會、地方各級法學會和研究會工作較為薄弱的一個環節。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國法學會將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學研究成果轉化機制。拓寬優秀法學研究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渠道,通過中國法學會《要報》、《專報》和《立法建議》等多種形式,及時向中央領導機關和立法機關、政府機關、司法機關反映重要理論研究成果和重大法律對策建議。組織推動更多的優秀法學研究成果進入決策層,使更多的法學研究成果應用於立法、司法、執法和普法等法律實踐。進一步完善與實務部門、法律院校的合作研究機制,促進法學研究成果與法律實務的緊密聯系,促進優秀法學研究成果向法學理論和法學教育領域應用轉化。進一步完善法學會同新聞媒體合作宣傳法學研究成果的機制。要加強法學會與新聞媒體的合作,採取合辦、協辦專欄、專題等新機制、新形式,大力宣傳優秀法學研究成果,擴大優秀法學研究成果的社會影響力,推動優秀法學研究成果更多更及時地應用於實際。 |